除夕是幾月幾日 除夕前一天是什么日子
除夕是臘月三十天,有時候沒有臘月三十,而是臘月二十九。除夕前一天是臘月二十八或臘月二十九,有些地區(qū)稱為小除夕。
除夕前一日,叫“小除夕”,家置酒宴,人們往來拜訪叫“別歲”。焚香于戶外,叫“天香”,通常要三天。
除夕前一天土家族過趕年
土家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也叫“調(diào)年會”。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(jié)。過年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而古老的節(jié)日,在千百年的歷史發(fā)展中,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代代相襲。雖然,這種過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稱為過趕年,但其在長期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,流傳至今而被保留了下來,其內(nèi)容的豐富多彩,持續(xù)時間之長,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見的。
除夕習俗
祭全神
這項活動一般在中午或者傍晚舉行,由家庭主婦主祭。首先給各個神位上香,在院內(nèi)天地神案上擺放最豐盛的供品菜肴,焚紙、點蠟燭,跪拜、祈禱、放鞭炮,然后端著供品到每個神位前舉供、跪祭,用意是答謝各位神仙一年的眷顧,祈求保佑來年平安、健康,五谷豐登。進行完各項祭祀儀式后,全家人才能用餐。從此開始,每餐都要先敬神仙和祖靈后食用。
所謂全神,是指家中貼上神碼的各位神仙,例如天地神、財神、倉神、灶君、關(guān)帝、觀音、土地、碾神、磨神、井神、牛馬神、上房仙、路神、山神、水神等等。這種信仰源于古老的萬物有靈觀念和自然崇拜,表達對各種為人類生存繁衍做出貢獻的神仙、動物和自然資源的感念。其中雖有封建迷信成分,但卻是中華民族古代先民天人合一、追求與世間萬物萬象和諧相處的樸素哲學思想的寫照。
吃餃子
餃子又稱“扁食”或“水餃”,據(jù)史料考證,是由魏晉南北朝時的“堰月形餛飩”發(fā)展而來的一種家家都享用的食品。北齊顏之推的《顏氏家訓》稱:“今之餛飩,形如堰月,天下之通食也”。堰月就是半月形,半月形的餛飩,就是今天餃子的早期形制。民間有句俗話叫“好吃莫過餃子”,可見它在中國食品中的地位。他是由面粉搟制的圓形皮包裹各種肉餡、菜餡而成,形似半月,煮熟后香甜可口,佐以香醋,堪稱佳肴。中國人愛吃餃子,是因為餃子不僅五味俱全,而且象征團圓和美滿。其中有新鮮蔬菜,還表示“咬春”的意思。因此,各家在包餃子時,都十分精心和講究,外觀要好看,整齊排列好似兵陣,水煮不能破。對過新年的人來說,煮破餃子是一種不吉利。
明燈旺火
所謂明燈旺火,就是指除夕這日入夜,要點上長明燈燭,給神位上香,要徹夜明亮。有的地方(比如上海)稱作“照虛耗”;也有的地方生一盆旺火,一家人圍坐旺火旁守歲;也有的地方不僅在神靈、祖靈前點長明燈,還在院內(nèi)的房檐上每隔不遠點一盞長明燈。家中主人或子女,每隔一段時間就給燈添油撥捻,使院內(nèi)院外、屋內(nèi)屋外通宵明亮。明燈旺火,預(yù)示著來年紅紅火火、闔家興旺,其實也是古代火崇拜的遺孑。
年夜飯
所謂年夜飯,即指除夕入夜,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餐晚飯,又叫“年飯”、“合家歡”、“分歲飯”等等,是籌備春節(jié)過程中家家戶戶合家歡聚、最熱鬧的時候。豐盛的菜肴擺滿一桌,請家中長輩上座,其他人按輩份和歲數(shù)大小依次而坐,合家團聚,敬酒說笑,共敘天倫,處處洋溢著和美團圓、幸福快樂的氣氛。由于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頓飯,生活在農(nóng)耕時代的人們對這頓飯極其重視,一是必須要全家聚齊進餐,即使家中有人羈糜在外不能及時趕回,也要在餐桌上留出他的位置、碗筷,象征全家團圓;二是盡其所有而豐盛,以酬勞全家人一年的艱辛和奉獻,堪稱一家老小的大會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