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各地都興包粽子,根據粽子的包扎形式不同,可分為三角粽、四角粽、牛角粽等。但你聽過有一種粽子叫枕頭粽嗎?在仫佬族,人們逢年過節都要包枕頭粽,聽這名字,你能想象出枕頭粽是怎么樣的嗎?它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?一起來看看仫佬族文化吧。
逢年過節,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。傳說,枕頭粽是一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。枕頭粽每只有五、六斤重,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個就夠了。
其做法是: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,撈出晾干后放些堿水拌勻;然后把粽葉背面一層層地攤開約一尺多寬,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,疊上一層葉子,鋪放一層米,像谷圍圍谷子一樣。最后用繩子綁緊牢,放進鍋里邊去煮一個晝夜。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。
每逢佳節,仫佬族群眾和當地的壯族人民一樣,都有包大粽粑和沖糍粑的愛好和習慣。
仫佬人包的粽粑特大,每個5—6斤重,象大枕頭,故稱枕頭粽。包粽時,先浸泡糯米幾小時,撈干后放些堿水拌勻,然后把冬葉(即粽粑葉)背面一張張鋪一尺多寬,層層加米到一定的高度,還放些在葉子圍邊,最后綁緊。有些地方,在米中間放上一些事先腌好的肉或拌放些豆類。粽放在特大的鍋中煮上一天一夜即可。包粽的季節一般在二月社(春分前后),姑娘婚后第一次到夫家過節或生小孩后回娘家,家里都要包大粽粑相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