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銖錢罕見的是漢代五銖錢。大體可分為四類:陶范、石范、銅范、泥范。1963年在山西侯馬牛村出土一批聳肩尖足空道陶范,有的范中還留有沒取出的空道布。1965年山東青州出土兩件面范,一件背范,齊法貨范的型腔內地章平整,錢范型腔外部是采用模印法。
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。錢上有五銖二篆字,故名。漢武帝于元鼎四年 (前113年)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,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,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。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,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(鐘官、辨銅、技巧三官) 負責鑄錢。
鐘官負責鑄造,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,技巧負責刻范。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 (公元前118年),重如其文,被稱為五銖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