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,陸續出現過甲骨文、金文、篆書、隸書、草書、楷書、行書等各種字體。
1、甲骨文通行于殷商時期,是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,主要特點是筆形為細瘦的線條,拐彎多是方筆,外形參差不齊、大小不一,異體字較多。
2、金文是指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,主要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,外形比甲骨文方正、勻稱,異體字也較多。
3、篆書有大小篆之分,大篆一般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,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整理、推行的標準字體,此時筆畫簡化,異體字也基本廢除。
4、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,秦隸基本擺脫了古文字象形的特點,漢隸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,已經很少有篆書殘留的痕跡。
5、楷書興于漢末,盛行于魏晉,一直沿用至今,書寫方便。
6、草書和行書是輔助性字體。都出現在東漢時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