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到立春幾個節氣 冬至到立春萬物逐漸復蘇
冬至過后是小寒、大寒,二十四節氣結束,然后從立春重新開始。
據稱,因為夏至陰氣起,故不賀。而冬至陽氣起,萬物復蘇,故值得一賀。冬至到立春萬物逐漸復蘇,是一個陽氣逐漸升騰的過程。
“冬至”作為一個民俗節日,是古代民間的一個大節,其重要地位僅次于春節,因此有“亞歲”之稱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地位。
直到晚清,坊間在冬至節里的規定動作,還有賀冬、祭天、祭祖、迎神、辟邪等環節,甚至連官方都參與其中。而在食俗上,南北方也有著不同的傳統。
《燕京歲時記·冬至》中稱,這一天,百官呈遞賀表。民間惟食餛飩而已。京師諺曰:“冬至餛飩,夏至麪(面)”。《帝京歲時紀勝》,也對冬至的賀冬、祭祀、食俗有過記載。文中述稱,長至,南郊大祀……百官進表朝賀,為國大典。紳耆庶士,奔走往來,家置一簿,題名滿幅。
宋朝晏殊寫有《奉和圣制冬至》詩,云:吉序冠三正,民時協順成。歲穰千畝實,氣爽六符平。肆樂遵年律,迎長藹頌聲。云濃燕雁度,雪霽楚蘭榮。異域梯航集,諸侯篚貢盈。堯仁敷萬有,同此一陽生。
前文提及的“餛飩”,世間傳言是塞外叫渾氏、屯氏的兩人所為。餛飩之形,有如雞卵,頗似天地渾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。但此說被認為有牽強附會之嫌。若確如傳言稱,由二氏為之,則何者為餛何者為飩呢?由此,此說乃膠柱鼓瑟。
看來,北方冬至吃餛飩,也只是一面之詞,有待商榷。
到了明朝,此俗也因受社會變革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了。傳稱,自正統己巳(1449)之變,此禮頓廢。但在京仕宦流寓極多,尚皆拜賀。除祀祖羹飯之外,以細肉餡包角兒來獻祭。此舉被認為是“冬至餛飩夏至麪(面)”的遺韻或是變形。
據《西湖游覽志》載,先前的杭州,仍有賀冬、祭祀的遺風相傳,冬至稱“亞歲”,官府民間各相慶賀,如“元旦”之儀。在吳中之地,還有“肥冬瘦年”之盛。此外,熬赤豆粥也是此節中的食俗之一。
【湖南冬至諺語】
冬至沒打霜,夏至干長江。
冬至毛毛雨,夏至漲大水。
冬至下場雪,夏至水滿江。
冬至不冷,夏至不熱。
【山東冬至諺語】
冬至晴,新年雨;冬至雨,新年晴。
冬至陰天,來年春旱。
冬至無雨一冬晴。
【山西冬至諺語】
冬至西北風,來年干一春。
冬至有雪來年旱,冬至有風冷半冬。
【湖北冬至諺語】
晴冬至,年必雨。
冬至有霜年有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