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
夏至,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夏至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,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。
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公元前七世紀,古人用土圭量日影,夏至這一天,日影最短,因此把這一天稱作“夏至”。《恪遵憲度抄本》中說:“日北至,日長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極也。”
夏至,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夏至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,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。
夏至時值麥收,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災年豐。因此夏至作為節日,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。《周禮·春官》載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周代夏至祭神,意為清除荒年、饑餓和死亡。
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,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,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,百官還放假三天,遼代則是“夏至日謂之‘朝節’,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。”彩扇用來驅熱,香囊可驅蚊抑臭。
夏至習俗
一、祭神祀祖。
自古以來,人們就有在莊稼豐收之后,舉行活動來慶祝豐收、祭祀祖先的風俗。通過這種方式來祈求平安,感謝天賜豐收,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。同時,也寄托了希望在祖先們保佑下,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望。
從周代起,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儀式,意為清除荒年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封禪書》記載:“夏至日,祭地祇,皆用樂舞”,“地祇”即地神。
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,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。此后雖歷代禮制不同,有時天地分祀,有時天地合祀,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壇。
到了明清時期,祭地仍然被視作“國之大典”。明嘉靖九年按照“南乾北坤”說法,在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,地壇成為明清兩朝祭祀“皇地祇神”場所,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一天,都會到此進行皇家祭祀活動。
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壇祭祀,民間也有很多習俗。
祭祀的對象有祖先、土地神、水神等。供品以面食為主,因為夏至正是小麥剛剛收獲,天氣炎熱,就用新小麥做成涼面條供奉。
二、消夏避暑。
從中醫理論講,夏至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的時節,人們在這天會舉行各種消夏避暑的活動。
1.消夏避伏。夏至后,天氣進入最炎熱的季節,古人稱之為“伏日”,今人稱之為“三伏”。古人對“伏”的界定是以“夏至”為起點,所以從夏至開始“消夏避伏”的風氣逐漸興起。
在民間,女子開始互相贈送自己做的扇子,買胭脂之類小禮物,用來驅散體內熱氣,防止生痱子。在宮廷之中,皇家會拿出往年存放的冰塊,這些叫“冬藏夏用”的冰,說可以用來“消夏避伏”,宮中的夏至風俗,從周代開始一直在延續著。
2.稱人。這是一些民間的風俗,在不少地方都有,說夏至稱人可以知道肥胖,更有大吉大利的寓意。甚至地方俗稱是“稱人節”,為此還有慎起居、禁詛咒、戒剃頭等忌諱。
3.給牛改善伙食。這是山東臨沂一帶流行風俗,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,大多數農活全靠它,因此這天,就給牛煮麥仁湯喝,據說牛喝了身體壯、能干活、不流汗。
三、享受美食。
在夏至這天,除了祭祀祖先、慶祝豐收,消夏避暑,做一些美食犒勞犒勞一下家人,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活動。
1.北京吃炸醬面。按照老北京風俗習慣,每年“夏至”開始可以大吃生菜、涼面,老北京的炸醬面是最受歡迎的。這天,北京各家面館人氣很旺,無論是四川涼面、擔擔面、紅燒肉面,各種面條都很“暢銷”。
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,那叫“鍋挑兒”,據說吃熱面可以多出汗,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。
2.山東吃過水面。在山東,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之說,這天普遍要吃涼面條,俗稱“過水面”。不過,煙臺龍口市一帶,會煮新鮮的麥粒吃,孩子們用麥秸編一個小笊籬,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,既吃了麥粒,又是一種游戲,很有農家情趣。
3.江蘇菜“三鮮”。三鮮有幾個種類,不同地方的江蘇人會吃不同的“三鮮”。“地三鮮”是莧菜、蠶豆和杏仁;“樹三鮮”是櫻桃、梅子和香椿;“水三鮮”是海絲、鯽魚和鴨蛋。
4.無錫喝麥粥吃餛飩。夏至這天,無錫人會早晨吃麥粥,中午吃餛飩,取混沌和合之意。古人稱餛飩“其形有如雞卵,頗似天地混沌之象”,“餛飩”又與“混沌”諧音,說吃餛飩可聰明。
5.陜西吃粽子。 在陜北,夏至當天人們要吃粽子,古時候有人認為端午節源自夏至節。
6.江吃紅棗燒雞蛋浙。在浙江,有“夏至日,吃補食”的習俗,一般都是吃紅棗燒雞蛋,以增加營養,滋補身體。
7.嶺南吃狗肉和荔枝。“夏至食個荔,一年都無弊”,是嶺南人以節名想吃的專利。據說,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著吃不熱,就有了“冬至魚,夏至狗”之說,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今。
8.川北煮粥喝茶。川北的人們常用荷葉煮粥,可消暑利濕;還有人用冬瓜煮粥,可起到清熱利尿作用。
9.南方手工搟制薄面餅。有的南方農家人,會搟薄面餅,烤熟后夾上青菜、豆莢、豆腐及臘肉,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。
10.有些地區吃舅家飯。當天,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舅舅家吃飯,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,俗說吃了莧菜,不會發痧,吃了葫蘆,腿就有力氣。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,說是吃了就不會苦夏。
夏至節飲食
夏至后天氣炎熱,人們食欲不振,民間開始偷閑消夏,注意飲食補養。
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:地上三鮮為莧菜、蠶豆和杏仁,樹上三鮮為櫻桃、梅子和香椿,水中三鮮為海絲、鮒魚和咸鴨蛋。
浙江杭州喜吃烏飯,據傳說是紀念戰國龐涓。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,北京流行有“頭伏餃子,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“冬至餃子,夏至面”的習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