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生活的忙碌讓我們心力交瘁,每天都因生計而忙碌于工作中。難得閑暇之余當然得游山玩水吸吸氧氣。江西省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,許多知名景點非常適宜假期休憩。那么,去江西旅游必去的景點有哪些呢?讓城市文化來為您介紹吧?
樂平古街古村 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區,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,集民居、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。
樂平市區老北街,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,集民居、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,范圍是南以翥山東路(原東大街)劃線,北至菖蒲塘至老-一段環城長壽路,西止洎陽北路(原北大街),東至為民路,總面積約30公頃。
該區內呈里坊格局,規劃有序,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、長沙巷、周家巷、富貴巷、萬壽宮等,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、柴巷口、成佳巷、菖蒲塘巷、花園巷等。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,它全長580余米,寬4米,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,沿街兩面店鋪、民居、祠堂、廟宇、古井、水池、巷道、茶肆、作坊等建筑鱗次櫛比,約70%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筑。
老北街始建于南朝,鼎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。東晉太興三年(319年),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,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,樂平“大寺上”也因此得名。南朝時,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,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。
唐朝中和三年(883年),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,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,到了宋代老北街被發展成鄉土特產、南北雜貨、煙花爆竹、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,由于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,被樂平人戲稱為“火龍街”,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,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,蓄水防火,萬家池因此得名。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,以驅邪鎮火(清咸豐時被焚),郭西廟巷由此得名。
明萬歷年間,萬家池改名范家池,并在井池東側建范家大祠堂,以紀念范仲淹,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跡。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,有近400余店鋪,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,直至解放之初。由于城市的發展,原東、西、南街區的先后改造拓寬,鑒于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,于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(現稱洎陽路),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。
在老北街區域中,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筑群、周家、彭家大祠堂、荷園、-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、薛家塘、嘯月移、三都試館、老營盤、翥山書院,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、汪大綬舊居,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(跡)。
樂平古街18座古村簡介
1、樂平市區老北街區:樂平市區老北街,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,集民居、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,范圍是南以翥山東路(原東大街)劃線,北至菖蒲塘至老公安一段環城長壽路,西止洎陽北路(原北大街),東至為民路,總面積約30公頃。
2、樂平市區古城隍廟區:樂平古城隍廟區,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,集政治、民居、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。范圍是北起東大街(現翥山東路),南至迎賓路,東至狀元巷,西到南大街(現洎陽南路),總面積約25公頃,該區內巷道分布井井有條,縱向巷道有:狀元巷、栽培巷、福祿巷、財貴巷等。橫向巷道有:余家祠巷、支祠巷、翥山嶺巷、小南門巷等。其中以城隍廟占地最大。以“城隍廟側”巷而言,此巷東接小南門,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,全長65米。幾乎占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。
3、名口老街:名口老街,位于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,晨謖蛘府所在地。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,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,上游的大宗木竹、山貨、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里駁運集散,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。
4、涌山老街:涌山老街位于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,涌山鎮治所在地,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,現有800戶,3500余人。老街枕山傍水,風光秀麗,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,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。這里自古以來為樂平、婺源、浮梁重要陸路通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