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歷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山歌會 農(nóng)歷三月三哪個族會唱山歌
農(nóng)歷三月三是廣西壯族、瑤族、侗族、苗族、白族等少數(shù)民族的山歌會。農(nóng)歷三月三對于這些少數(shù)民族來說,是比較盛大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而在這一天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便是對唱山歌,多以男女對唱傳統(tǒng)情歌為主,故而稱為山歌會。
壯族三月三對歌習俗
壯族把此日叫作歌節(jié),為了紀念歌王劉三姐又稱為歌仙會。有人說,古代有一對情人,都是有名的歌手,經(jīng)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。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,使他倆不能結(jié)為夫妻,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。人們?yōu)榱思o念這對情侶,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。也有人說,在唐代,壯族出了一個歌仙,名叫"劉三姐"。她聰明過人,經(jīng)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,揭露財主們的罪惡,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,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,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,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,使她墜崖身亡。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,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,一唱就是三天三夜,歌圩就此形成。
侗族三月三對歌習俗
侗族三月初三晚上,是歡樂之夜。男女同胞,各有所好,各得其所。當晚,三五個姑娘一組,在一家木樓上唱歌,這些姑娘的情郎又三五結(jié)伴,來到這家樓前同情妹們對唱情歌。但有板壁作界,情郎不得進屋,感情純真。這里的侗族有一種習慣,不是三月三,青年們只能在山上悄悄地唱歌;只有三月初一至初三才能在寨子里唱歌,因此把這三天叫作“大眾三天”。男女青年們非常珍惜這三天,他們唱道:“三月三,金花銀花開滿山,滿山開,大家都來這團玩。”
苗族對歌習俗
勞作之中用歌聲萌生愛意。苗族將三月三這天又稱為“挑蔥節(jié)”,勤勞的苗族青年們會在這一天相聚于山坡之上,一邊挑蔥,一邊吟唱著山歌,依次為契機尋找有緣之人,苗歌悠揚婉轉(zhuǎn)飄蕩于山坡之上,穿梭于笑靨似繁花的苗族青年男女之間。
瑤族對歌習俗
用歌聲消去一身疲憊。瑤族人民的三月三又稱為“干巴節(jié)”,這一天瑤族傳統(tǒng)習俗包括打油茶和唱山歌。而苗族男人更是會提前一周上山打獵、捕魚撈蝦,烤成各種肉干帶回家作為節(jié)日食物。相傳是曾有一位神仙不忍看瑤族人辛苦勞作,便在人們的扁擔和背簍上加了一條繩子,減輕了人們的負擔,又教瑤人唱山歌,消除了人們的疲勞。自此瑤人為了感激神仙,將遇到神仙的這一天定位山歌節(jié)。
畬族三月三對歌習俗
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是畬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每年三月三前后,畬民聚集的地方張燈結(jié)彩,旗蟠飄揚,鞭炮震天,身著節(jié)日盛裝的畬族人民從大村小寨潮水般擁來,山歌對唱、祭祀舞蹈、民俗表演、體育競技等活動熱鬧月卜凡。
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不同風俗
1、壯族
節(jié)前,家家戶戶準備五彩糯米和彩蛋。
采集紅蘭草、黃米花、楓葉、紫粉藤,浸泡在這些植物的汁液中,制成紅、黃、黑、紫、白糯米。傳說這種食物是仙女們稱贊后流傳下來的,有人說是送給歌唱家劉三姐的。吃了這種食物,人就富足健康了。
2、侗族
據(jù)侗族傳說,在古代,侗族的原籍地總是以桐樹開花為移栽節(jié)。但是有一年,桐樹沒有開花,所以他們錯過了農(nóng)耕季節(jié),所以他們不得不逃到保靖。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,人們每到三月三就會唱蘆笙,走親訪友,互相提醒農(nóng)忙。節(jié)日多,侗族群眾舉行焰火、斗牛、斗馬、決斗歌、踩堂等活動,又稱“焰火節(jié)”。
3、瑤族
節(jié)日期間,人們殺豬祭祀公社和山神,吃黃糯米。每個村莊有三四天沒有聯(lián)系。瑤族把三月三定為“干巴節(jié)”,這是一個集體漁獵的節(jié)日。他們把野生動物和魚分給每家每戶,分享收獲的喜悅。然后他們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(jié)日。
4、畬族
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。家家戶戶都吃黑米。據(jù)說,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政府軍的圍剿。他用吳仁國充饑,獲得了強大的軍事力量。三月三,他成功突圍,連戰(zhàn)勝利。